活动时间: 2025-04-27 09:00-11:45
活动地点: 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三层浦东大宴会厅
主办单位:
1. 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
——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简介:
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提出稀疏信息处理的 L(1/2) 正则化理论,为稀疏微波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 - 罗奇”定理,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 ; 提出分布式微剂量 CT 、超快核磁共振成像( MRI )等创新数学理论,为新一代智能型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提供了基础原理与技术。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奖、国际 IAITQM 理查德 . 普莱斯 (Richard Price) 数据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华罗庚数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在 2010 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 45 分钟特邀报告。
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现任琶洲实验室(黄埔)主任、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为国家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及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2. 上海加速器光源大科学装置
——赵振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简介:
清华大学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业毕业,先后供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上海高等研究院。现任上海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和大科学装置研制,负责建成上海光源加速器,主持建设了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主持研制了从紫外到软 X 射线能区的 3 台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我国首台质子治疗装置;现主持上海硬 X 射线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产学研优秀项目奖特等奖、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 / 国际粒子加速器大会“谢家麟奖”。
3.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制冷行业的责任
—— 江 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简介:
1977 年 1 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以后在核工业部某厂工作, 1978 年 10 月考入清华大学建工系(后加入热能系)硕士研究生班和博士研究生班。 1985 年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以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热能系和建筑学院任教, 1988 年聘为副教授, 1991 年聘为教授。 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8 年曾赴英国在英国建筑研究院工作一年。曾参加多项 IEA ECBCS 协议(国际能源机构,建筑和社区系统的节能)下的国际合作项目,如 Annex21 , Annex25 , Annex34 ,等。目前为 ECBCS 理事会中国代表, Annex53 的合作主持人, Annex59 的主持人,中国制冷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5 年成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任主任。目前为国务院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IPCC 第五版第三卷第九章(建筑节能减排)写作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节能。主编出版《中国建筑节能研究年度报告》。曾获得二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项科技进步奖:集中供热调节、溶液调湿空调、间接蒸发冷却、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DeST )。
4. 制冷领域天然制冷剂的发展
—— Marco Masini, 欧洲制冷部件制造商协会主席
简介:
Marco Masini, 欧洲制冷部件制造商协会(ASERCOM)主席,他是一位资深且经验丰富的制冷、空调、供暖与热泵领域专家。如今担任顾问,他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专注于压缩机及OEM应用的电机和控制系统设计。他曾在业内知名品牌担任 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及全球业务负责人,在服务、市场营销及研发方面承担重要职责。
Marco Masini先生拥有核工程硕士学位,并长期参与 C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及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冷安全与组件标准化工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贡献专业智慧。
李先庭教授简介
李先庭,男, 1995 年获清华大学空调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清华大学任教, 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 年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2011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兼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效、节能的人工环境研究,主编或参编著作 10 部,发表科研论文 400 余篇,其中英文杂志文章 260 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10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0 项;主要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人民大会堂、 CCTV 春节晚会演播大厅、奥运场馆、奥运村等 30 余项实际工程。
现为国际制冷学会科技理事会副主席和 E 学部主席,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委主任和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区域编辑, Energy and Building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ntilation 、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制冷学报、暖通空调等期刊编委,是国际室内空气质量和气候学会( ISIAQ )和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协会( IBPSA )的 Fellow 。